对话刘小东 | 每天工作 24h,持续 3 个月,测量失眠的重量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现场绘画机动态图,“术问”展览现场,图片|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2004 年以来,刘小东开始走出画室,不借助任何摄影图片的复制手段来进行创作。从金门、新疆、曼谷、广州、横滨、河北、青海,到罗马、波士顿、盐官镇、拿坡里、古巴、南非······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写生,运用独特的叙事眼光,把极为普通的日常真实呈献给每一位观者,同时也将绘画落实到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刘小东,《1841 年的火》,布面油画,2012
▲刘小东,《南非》系列,2014
▲刘小东,《难民 4》,布面油画,2016
然而就在我们为之赋予“写实”标签之时,艺术家又进行了新的突破。试想一下,当刘小东突然用摄像头代替眼睛,用机器代替画笔,会是怎样的场景?
目前正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展出的“术问”展览给予我们很好的解答。本次共呈现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准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展览英文名“Datumsoria”系由“datum”(数据)与“sensoria”(感觉中枢)所结合而生成的新词,意指内在于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感知空间。而与之相对应的中文名“术问”则寓意在汉语文化语境下由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一种新的认知型的范式转移。
▲白南准,《成吉思汗的复原》,单频录像雕塑,260 x 100 x 220 cm,1993
▲卡斯滕·尼古拉,unitape,DLP 投影仪,投影屏幕,镜子,计算机,声音,带扬声器的长凳,2015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500 x 250 x 400 cm,实时媒体流装置,3 台绘画机,画布,2015 - 2016
关于刘小东作品《失眠的重量》,只见 3 块 3 x 2.5 米的巨型画布被架置在简陋的建筑脚手架上,3 支由机械操控的画笔抖动着,正对摄像头所捕捉到的上海外滩、北京三里屯街头、金城广场三地的场景进行持续不断的描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323bhicfq&width=500&height=375&auto=0▲刘小东,《失眠的重量》预告片
/ 对话刘小东 /
ArtWorld:基于策展人张尕的邀请,你才想到创作《失眠的重量》?
刘小东:是的,在此之前我没有想过使用这种高科技。其实我一直都在努力转变我画画的方式,尝试能拓展出绘画的新边界。张尕是我过去附中的同学,他一直都是个拥有先进思想的人,虽然“瞧不起”绘画,但他说“小东你画的还不错,敢不敢来做一个新媒体艺术?”恰好我也比较喜欢高质量人的“挑衅”,所以就接受了。在这过程中,张尕为我配置的许多科学家、电脑编程师,一起合作、协调了快两年的时间,才有了今天大家所见的《失眠的重量》。
ArtWorld:在这将近两年的创作时间里,你觉得最困难的是哪一部分?
刘小东:最困难的就是我从来没做过新媒体,也不会电脑,无处落地。虽然有很多技术人员围绕在身边,但我先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我大概的想法就是要把精神变成物质,比如说使我们悲伤的力量到底是什么,能不能画出来或者看见它?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我一直都在围绕这个而运作。
然而这个很难落地,你不知道谁正在悲伤,也不知道如何来收集这个数据,以至于到后来发展得有点像“测量灵魂的重量”这个命题一样,非常难以去操作,总是反反复复的。
直到有一天,我和朋友聊天,有人谈及一种热感应可以测量出一个画家和一个非画家同时看到一幅画的反应。画家的热波就是老看一处,非常的直接;而非画家呢,则是到处乱看。这就启发我了,是不是可以通过热波把大街上的人变成一个点,然后喷到画布上。在向编程人员确认可以落实之后,我也就朝着这个思路往下进行了。
ArtWorld:你对于三个城市场景的选择,是出于什么考量?
刘小东:首先我住在北京,生在老家(金城),这次在上海展出,所以这三个地方都跑不了。其次涉及到北京、上海,我就会选择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地点,上海是很典型的外滩,北京则是三里屯的十字路口。当然也会有更好的选择,但是成本太大,比如国贸地区、天安门广场、长安街都更具有代表性,但是在它们的周围都不具备放置摄像机的可能性。而三里屯架设机器的地方正好是我朋友的财产,在他那里操作非常容易,因此在这过程中还要考虑成本与可行性。
▲《失眠的重量》搭建现场
ArtWorld: 为什么会想用脚手架、木箱,甚至是将电线外露,呈现出一个非常简陋的机器绘画状态?
刘小东:嗯,设计师其实也和我说过,可以将它制作成不锈钢、金属等极具有现代化的,又非常光鲜的外表。包括外露的各种电脑连接线,也可以藏起来。但我拒绝了,我觉得过程很重要,生活到了什么程度,且能够自然呈现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到处都是工地,里面放置着脚手架、木箱,对了那个木箱就是装脚手架运输用的箱子。我使用这些日常工具,是想让大家看到,绘画是如何产生的,不用隐藏什么。
此外,因为要一直作画,会对画笔产生损耗,我的一个朋友还特地帮我制造了一个笔头,只要拧下来换上新的就好啦。颜料就是丙烯,这都是非常简单的操作,我就是想运用最简单的素材来呈现最真实的一面。
ArtWorld:通过作品你想向观众传达什么?
刘小东:机器是 24 小时不停的在运转作画的,在此过程中观众可以参与进来。他们每次看到的场景其实都是不一样的,且在这 3 个月中,谁都看不全,看到的都是过程。
ArtWorld:如何看待《失眠的重量》与你绘画之间的关系?
刘小东:首先我创作的中心没有改变,仍然是对于眼前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并想把它画下来。这次是运用科技的方式,继续将我的精神思想渗透出来。此外,这件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绘画无法完成的程度。我的作品总被描述成是非常客观,虽然不厌其烦的去描绘一个城市,但试想一下天黑了该怎么办?又或者是让我持续 24 小时去创作,这样连续 3 个月,我也真的是无法做到,但是机器就可以,但所形成的结果却不一样的。我面对一个城市去描绘的话,观者看到的是认识这个城市的一个具体反映,但机器画完以后,它虽然一样客观,有描绘出每一辆汽车、每一个人,甚至是每一束阳光的闪动,但反映在画面上却是非常抽象的。因此机器绘画虽然客观,但形成的结果是非常抽象的,我虽然比它主观,但是我形成的结果是非常具象的。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局部,实时流媒体装置,3 台绘画机,画布,500x250x400 cm,2015 - 2016
ArtWorld:关于真实你如何理解?
刘小东:不只是艺术家,其实每个人都在追述什么是真实,比如说两个人见面谈恋爱,你首先想知道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只有知道真实才能加入你的幽默,你的谎言,你的各种滋味,反之如果不知道真实,就什么都不敢加入。在这个原则下,我的绘画追求真实,追求我看到的真实,看一眼画一眼,这是关于眼睛的真实。
还有一种真实是你的感受,这一部分是看不见的,但它非常强大,就像我们会被突然来到的某种沮丧、悲伤或某个事件打到一样,你看不见它,但就是一种感受力能让你挡不住倒下。张尕找到我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展示另一种真实的机会,于是我尝试是否能将这部分感受用数据,用最新的科技传达给别人。
ArtWorld: 你认为绘画与高科技该如何相处?
刘小东: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特点,现今是以科技为领先,绘画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但正是这样反倒把它逼到一个死角,使之获得新生,这是我能够感受到的。所以绘画就是一个工具,你不用太夸张的感觉它可以怎么样,今天的工具有很多,如果你能够用科技的手段去实现你的愿望,你完全可以放弃绘画。
它们只是媒介,都可以用于抒发艺术家内心想要表达的愿望,科技是一支笔,绘画也是一支笔,你拿起哪只笔,都无所谓,并没有你死我活。我反倒觉得在它们中间可以互相促进,比如绘画在没有照片、没有科技的时代,它代替了很多功能,但之后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功能都萎缩了,但它的发展更加自由,也更加接近绘画本身,也是一件好事。
ArtWorld: 现在你的创作都是以项目的形式来展开,并伴随一部纪录片的完成,你如何看待这样一个结合模式?
刘小东:记录是绘画的补充,是它的延伸,一张画只能看到结果,但在过程中,有发生很多的事情。社会也是,每天都发生着不同的事情,所以纪录片可以呈现不同的事情,画画则是呈现不同的结果。
ArtWorld:之后会有新的突破吗?
刘小东:没再想,先这三个月再说。
/ 相关展览进行中 /
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准三人展
2016.9.17 - 12.30 |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 莫干山路 50 号)
策展人:张尕
文、采访:han
编辑:ArtWorld
图:网络、展览官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元気の展览 | 2016 第 39 周(9.26 - 1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